原标题:守望长江三峡 擦亮文化底色
侯文斌 中国文化报驻湖北记者 瞿祥涛
(相关资料图)
三峡地区是沟通四川盆地和江汉平原的咽喉要道,也是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的交汇之地。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孕育出的特色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峡地区文物文化资源丰富,截至2022年,共有不可移动文物16601处、可移动文物544799件/套、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处。
近日,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重庆市人民政府、湖北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三峡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对新时代三峡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作出部署,提出要强化三峡文物资源管理和文物安全,提升三峡考古工作水平,实施三峡文物系统保护,创新三峡文物展示利用,让三峡文物“活”起来。三峡文物保护利用迎来新的机遇。
▲位于长江三峡之滨的屈原祠 瞿祥涛 摄
推进三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近年来,湖北圆满完成三峡库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持续开展三峡库区考古发掘与文物研究,不断强化三峡文物的保护基础,积极实施三峡文物保护项目,推进三峡文物资源活化利用。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会同重庆市文物局,按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有关要求,积极做好三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论证和立项材料编制工作。同时,系统展示三峡文物保护成果,积极推进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建设和陈列布展工作,谋划、推荐重要三峡文物申报第九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筹备做好三峡库区第五批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协助组织并参与了三峡工程的考古工作,承担了后续三峡消落带地下文物抢救发掘,建成三峡文物修复中心。目前,正在开展三峡地区大遗址考古发掘与保护、参与三峡出土文物修复保护、组织编撰三峡考古年度报告集等工作,为三峡文物的抢救、保护、阐释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将对标对表执行《三峡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的内容和项目,重点协调各考古单位编撰出版44部三峡考古专题报告,推动并参与三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展三峡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研究和申报,建设重庆考古标本库房和重庆(三峡)考古展示中心。”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九江说。
实施系统保护创新展示利用
“《三峡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的出台,更加坚定了我们推动三峡文物活化利用、保护传承长江文物的信心。”湖北省巴东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余建军说。
余建军介绍,巴东将抓住历史机遇,做好“守望大三峡——三峡工程湖北库区文物保护成果展”的陈列布展;加强对现有文物资源的研究,开发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通过线上博物馆和数字博物馆的方式,优先对能代表三峡文化的珍贵文物进行三维数据采集、建模,加强文物的宣传和展示。
重庆市奉节县现有三峡出土文物标本近2万件,其中珍贵文物数百件,涉及石器、铜器、铁器、瓷器、陶器、家具、字画、骨器等多个种类。
奉节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潘万山表示,奉节县将持续推动白帝城遗址保护项目、第八批国保白帝城遗址保护规划编制等工程,对夔州古城从展陈到外部环境整体打造,通过继续丰富夔州博物馆“夔门天下雄”展览,让游客沉浸感知夔州的魅力,全方位展示奉节县的文化底蕴,提高三峡文物保护利用水平。
“我们将结合规划进一步做好三峡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重庆市巫溪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黄承军表示,将依法认定、公布一批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把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定级提级保护;积极配合大宁河流域考古调查、大宁河流域盐业遗址群考古专题研究、古栈道考古调查与研究;组织开展馆藏珍贵文物保护修复,提高馆藏文物保护修复水平,强化预防性保护,改善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
促进文物旅游融合发展
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近年来持续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相关科研课题,整体提升科技保护水平。同时,持续开展教育展示活动,打造“我们渴望的水·青少年创意大赛”“诗意白鹤梁·端午诗会”“石鱼出水兆丰年·白鹤梁·中国农民丰收节”等品牌活动,并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下一步,将全力推进白鹤梁题刻水下保护体设施设备升级改造,加快推进中国水文博物馆建设,抓好白鹤梁题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推动文物旅游深度融合,使之成为长江绚丽的文化名片。”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馆长杨邦德说。
湖北省秭归县地处长江西陵峡畔,是“三峡库首第一县”。秭归凤凰山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原祠为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凤凰山古建筑群及屈原祠为核心的屈原故里文化旅游区是全国5A级景区。“《三峡文物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的出台,为秭归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更有干劲、更有信心。”秭归县文物部门相关负责人说,将推动屈原祠及凤凰山古建筑群纳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和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建设内容,成为湖北文物游径、文化线路中的重要部分。同时,盘活秭归馆藏资源,以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与屈原纪念馆为依托,打响楚文化屈原文化研学品牌,丰富三峡文物展示线路。
来源:中国文化报
关键词: